<ol id="pzb5z"></ol>
<video id="pzb5z"><var id="pzb5z"><big id="pzb5z"></big></var></video><address id="pzb5z"><var id="pzb5z"><delect id="pzb5z"></delect></var></address>

           
          杭州公劉子茶道有限公司
          ??招生熱線:0571-88210971???
          清代茶業興衰原因探析
          來源: | 作者:zgcysnet | 發布時間: 2018-05-10 | 3416 次瀏覽 | 分享到:

          清代茶業興衰原因探析

           

                 

           

          本文主要探討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時期,即清入關之后(1644年)至辛亥革命(1911年)近三百年中國茶業興盛以及衰落的原因,探討和研究這一段茶業興衰史,溫故而知新,可提供給我們許多有益的思索。同時也有助于加強對近現代茶業復興的認識。

          茶葉經濟是封建社會的支柱產業之一,清代茶葉出口是對外貿易的唯一大宗商品,它涉及農業、工業、商貿、交通運輸等行業,研究清代茶業經濟的興衰,亦可以了解清代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情況。

           

          一、清代茶業興盛原因分析:

           

          (一)、政治穩定、國家統一、茶業經濟開始發展

          清初,關外滿清趁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之機,進入關內。順治期間,清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是鞏固政權,肅清明朝殘余勢力,而不是發展經濟。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亂;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收復臺灣之后,政治逐漸穩定。康熙皇帝才開始注重發展經濟,于二十三年廢止“海禁”政策以通商裕國,隨后又頒發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如獎勵墾荒、擴大種植面積;改變稅收方式,實行地丁合一;興修水利等。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開始提高,各地茶葉生產開始穩定發展。如清代康熙中期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撰有地方官員“〔勸諭瑤人栽種茶樹〕內容,每戶灶丁遵諭須種茶一畝----?!睆拇?,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茶業,到清代康熙中期以后步入了又一個發展時期。

           

          (作者:周文棠)



           

           

          (二)、茶葉流通渠道暢通促進了茶業發展

           

          清初茶葉延續明代之制,仍為政府實行專賣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隨意販運。產茶地區生產的茶葉,除少數優質茶葉作為“貢茶”,由政府委派官員采辦以供奉皇族外。其他分“官茶”和“商茶”?!肮俨琛庇烧晒賳T招茶商領引納課后,從產茶區販運到陜甘等地,交售給官府的茶馬司,然后由茶馬司將茶葉與西北等地少數民族交易馬匹?!吧滩琛庇刹枭滔蛘堃?,從產茶區運銷各地或輸往國外,茶引一道,準運茶一百斤,每引征銀稅若干??滴醵辏?/span>1684)開海禁以后,清代對外貿易發展迅速,茶葉的外銷日趨增加。于是,經營“官茶”的“引商”開始衰落,而經營“商茶”的“客販”卻日漸興盛。市場活躍,從而促進了茶業商品經濟的發展,茶葉流通渠道的暢通促進了茶業的全面發展。

          清代茶葉經濟的興盛與茶商作用密不可分,清代茶商以徽商、晉商和廣東、福建茶商為代表?;丈讨富罩莸貐^的歙縣、祁門一帶的商人?;丈淘谇宕枞~貿易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在于廣設店鋪促進內銷和外銷從事海運貿易。
               晉商是指山西商人,供應西北市場及對蒙、俄貿易活動,晉商中的茶商以明代茶馬互市為發端,至清代日漸興盛,成為國內主要茶商。晉商除采供福建茶外,清代湖南安化、湖北羊樓洞一帶的茶葉生產,就是晉商帶動起來的,他們從這里采辦茶葉,把茶葉運銷到西北茶市,至天津、張家口等地,再由俄國商人陸運至俄國和東歐等地。隨著茶葉貿易的興盛,湖南安化、湖北羊樓洞當地形成了以茶葉生產、加工及包裝一體化的區域生產格局,促進了湖南及安化當地茶業經濟的發展。

          廣東、福建一帶茶商是因廣州開放對外通商,開始大量經銷“商茶”裝載出口,或銷往南洋一帶,或外銷東印度公司。尤其“五口通商”后,茶葉外銷急劇擴大,當地茶商籍地利之便獲得了發展。

           

          (作者:周文棠)

           

           

           

          (三)、茶樹培育技術進步和茶類不斷豐富

          清代,茶樹培育出現了扦插無性繁殖技術,改變了前代茶樹只能有性繁殖的舊觀念,如清李來章《連陽八排風土記》記載:“種茶栽之法,將已成茶條,揀粗如雞卵大,砍三尺長,小頭削尖,每種一株,隔四五尺遠----二年后,一齊砍盡,俟發粗枝,只留一科,不久成樹---”。無性茶樹培育技術的出現為茶農大量培育優良茶樹品種,快速發展良種茶園,提供了可能。此外,在清代閩北一帶,對一些優良茶樹品種,也開始采用了壓條繁殖的培育方法。

          茶類不斷豐富是清代茶業發展的又一特征,雖然明代就已出現紅茶(見《多能鄙事》)。但總體而言,清代以前,中國茶葉是以綠茶為主的。清雍正(1773)年間,崇安知縣劉靖在《片刻余閑集》中記述了產于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酒,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庇捎谕怃N紅茶供不應求,工夫紅茶品種不斷增多,安徽生產的稱“祁紅”,云南稱“滇紅”,江西稱“寧紅”,湖南稱“湘紅”,廣東曰“英紅”,浙江稱“越紅”等。

          烏龍茶亦在清代產生,清代《王草堂茶說》引陸廷燦《續茶經》(1734年)記載了“半青半紅”的烏龍茶。陳椽教授《從茶到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也載:據福建安溪縣人民政府查檔案資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禎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間(公元17251735年)勞動人民發明的。爾后烏龍茶生產再傳播至閩北、臺灣等地。這些烏龍茶主要廣東、福建一帶茶商銷往南洋一帶。

          輕發酵的白茶亦于清代出現,福建福鼎的白毫銀針出現于公元1796年。出口銷售港、澳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據(陳椽《從茶到六大茶類的起源研究》)。

          清代緊壓茶不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在邊銷和出口貿易中找到了他們的出路和發展。如黑茶,據記載早在明代洪武初年四川就有生產,入清以后,黑茶竟成為湖南安化等地的特產。輕發酵、發酵茶、半發酵茶、后發酵茶類的大量出現豐富了中國的茶葉花色品種,為爾后中國茶業的發展鋪墊了基礎。

           

          (作者:周文棠)

           

           

           

           

           

          (四)、茶種植、生產、加工等方式靈活是清代茶業發展的原因之一

           

          清代中期之后,土地租賃經營大量出現,茶葉種植土地可以租賃經營,特征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如在閩北,租賃者可租種山地,因此大批外地客民涌向閩北租地種茶,土地租賃方式的出現客觀上使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在經營茶葉有利潤的情況下,擁有較多土地的經營者開始雇工種植茶葉,并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雇傭更多有勞動力,這種資本經營方式的大量出現也促進了清代茶業的發展。

          隨著茶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茶葉經營者開園種茶、設廠加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如同治《巴陵縣志》載:“道光二十三年,與外洋通商后,廣人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者色微紅,故名紅茶?!?;廣州茶商伍浩官“在武夷山擁有茶園,每年將武夷茶運往英國”;清代杭州茂記茶場主人高怡益租賃杭州獅峰茶園,投資辦茶場、開茶行,生產、加工、銷售獅子峰龍井茶一條龍等。也從一個方面促進了茶業生產發展。

           

          (作者:周文棠)

           

           

          (五)、清代茶葉內需進一步擴大

          清代康熙中期之后,經雍正至乾隆,俗稱康雍乾三朝的發展,政治穩定、經濟不斷繁榮,衣食有余資的情況下,使飲茶逐漸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內容之一,俗稱“開門七件事,茶米油鹽姜醋茶”。隨之專賣茶葉的商店、茶莊、茶行、茶號也紛紛出現,茶俗文化取代了明代以文人雅士領銜茶文化發展的地位,飲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進入了千家萬戶,并與傳統的倫常禮儀結合起來,成為一種習常的飲茶待客禮儀。

             另一方面,王公貴族、清代文人及中產階層對于品茶的講究,也促進了品飲方法的多樣化,壺泡杯飲上講究茶具的審美。如紫砂茶具的古樸與書法藝術的結全、蓋碗杯盞的精美與書畫藝術的結合,錫制茶器的素雅等形成了清代雅文化發展的另一層面。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景德鎮的瓷器茶具進入了又一發展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統治者康熙、乾隆皆好飲茶,對于上流社會飲茶風習的推動,對于促進各地名茶發展,以及推動飲茶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清代還是中國歷史上茶館行業最為鼎盛的時期,各類茶館遍布城鄉,數不勝數,蔚為壯觀,構成了絢麗多彩的茶館文化現象,清代的茶館成了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兼具有休閑、娛樂、會友、洽談商務等功能,說書、唱戲大都在茶館進行。在沒有報紙、電視、廣播的時代,茶館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傳播中心。清代的茶館行業對于促進茶葉消費,推動茶業發展亦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周文棠)

           

           

           

           

          (六)國際茶葉市場對華茶需求劇增

           

          雖然中國茶早在前代就已輸出國外,但清代茶業曾一度興盛的主要原因是國際茶葉市場對華茶需求劇增。茶葉何時傳到歐?有認為是公元九世紀由阿拉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土耳其;有認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國,租用澳門,首先輸送茶至歐的;有認為是荷蘭人最先把茶輸送至歐的。從影響清代茶業興盛角度來認識的話,應著眼于最早把茶運銷西歐的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清代通史》載:“明末崇禎十三年,紅茶始由荷蘭轉至英倫?!?/span>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薩林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把紅茶和茶具當作嫁妝,掀起了英國王室貴族飲中國紅茶的風潮。從此以后,飲茶首先在西歐上層社會傳播開來。接著由西歐、中歐傳遍整個歐洲和世界其他許多地方。至此以英國飲茶成為時尚而引發的全球飲茶風尚形成。

          早期國際茶葉消費的兩大市場是英國和俄國,英國自1667年東印度公司第一次輸送華茶開始,需求量不斷猛增。在華茶輸歐中我們還需重點提及英國東印度公司,它于1644年在廈門設立貿易辦事處,1669年英國政府規定茶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從此,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輸送華茶進入歐洲市場。俄國是華茶的第二大消費者,據記載1638年,俄國大使在中俄邊境恰克圖從蒙古商人處換得武夷茶60斤獻給沙皇,從此俄國皇室及貴族開始飲茶。輸俄茶葉主要由山西晉商至閩北收茶然后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越分水關,出九江,經山西……轉至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北行達恰克圖(城市名,曾是中國境內的中俄通商要埠)”,全程近6000公里,而后再經西伯利亞通往歐洲腹地。據《山西外貿志》載:在這條商路上車幫、馬幫、駝幫絡繹不絕,蔚為大觀,成為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號稱“茶葉之路”(引自《清代的茶葉商路》)。在然后的幾十年里國際茶市對華茶的需求更是猛增,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出口量增加好幾倍,出口國家也不斷增加,有英國、俄國、瑞典、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

          鴉片戰爭之后,開辟五口通商,在國際市場需求拉動下,茶供不應求,中國茶葉出口的數額,逐年呈跳躍式的遞進。中國茶的種植面積、產量、茶葉出口貿易迅速擴大。如安徽歙縣,在其民國縣志中也約略指出,道光八年前生產無多,故須認銷他縣茶。厥后逐漸推種,求變為供。至光宣間,計輸出者已達三萬數千擔” ,說明安徽歙縣一帶的茶葉生產,主要就是在清咸豐、同治年間發展起來的。

          至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達到13.41萬噸,創華茶出口歷史最高紀錄,茶葉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價值占據到了外貿總值的一半以上。

             

          (作者:周文棠)

           

           

           

           

          二、清代茶業衰落原因:

           

          清代茶業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列強入侵,戰亂頻繁、、雜稅繁多、民生艱難、國際市場競爭等,因而茶園荒蕪,茶葉生產一落千丈。下面我們逐一探討。

           

          (一)、國際上紅茶飲用習慣形成是清代華茶衰落的原因之一

           

          華茶自1610年由荷蘭人輸往歐洲,紅茶開始揚名。英國則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帶去幾箱武夷紅茶作為嫁妝,從此喝紅茶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從清代中后期開始中國各地大量生產制作紅茶,中國港口茶葉輸出主要以紅茶為主的事實,可以說明清中后期中國茶業的迅猛發展,是由于外銷紅茶的大量需求導致的。1886年以后,由于錫蘭、印度等國大量生產紅茶,中國外銷茶葉逐年減少,由此導致中國茶業的衰落。歸根究底其結癥仍在于國際上紅茶飲用習慣的形成。

          如果說中國茶輸往歐洲是從公元九世紀由阿拉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土耳其,或認為是鄭和下西洋傳播飲茶至西歐或認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國,租用澳門,首先輸送茶至歐的,或認為是荷蘭人最先把茶輸送至歐的。他們最早傳播的是中國的綠茶,但為什么自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國際上卻形成了紅茶的消費習慣呢?

          在飲茶風俗的形成中,地理、氣候和原住民的生活習慣是聯系在一起的,從地理位置考察,無論是是土耳其,或是葡萄牙,其緯度與中國綠茶消費區域相同,適宜綠茶消費。而英國、荷蘭等地是北緯50度至60度,年日照總量相對較少,氣候相對偏冷。而紅茶暖胃,適于氣溫偏低時節飲用的道理是大家熟知的。其次是審美和心理因素,對于炎熱地區人民喜愛飲用綠茶,如摩洛哥喜飲綠茶,還加上有清涼作用的薄荷葉。相反寒冷型的地區喜愛暖色調的紅茶??梢哉J為這是英國、荷蘭等西歐地區流行紅茶的原因之一。

          原住民的生活習慣也是英國、荷蘭等地形成紅茶飲用習慣的原因,一方面其原飲品是紅色的葡萄酒,容易接受湯色呈紅艷明亮的紅茶。這對于英國紅茶飲用習慣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外紅茶性溫味純,既能純飲,也適合混飲,混飲可在紅茶湯中根據各人的愛好,加糖、牛奶、蜂蜜、檸檬、菊花等,做成奶茶、蜂蜜紅茶、檸檬紅茶、菊花茶等。紅茶泡后湯色紅濃,香氣高長,滋味醇厚,加入牛奶等調味,茶香味不減,很受歐洲人的喜愛。

          由于當時的英國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在海外有許多殖民地,如美國、印度等。由于英國人對紅茶的推崇,在其殖民地形成紅茶飲用習俗是流風所習。

          正是由于國際市場上形成的是以紅茶消費為主的市場,導致印度、錫蘭等地的茶葉后來居上。由于地理關系,印度、錫蘭等地生產的紅茶品質較好,國際茶葉需求轉向印度、錫蘭,從而導致華茶外銷受阻。

           

          (作者:周文棠)

           

           

           

           

          (二)、茶種及茶葉生產技術外傳是清代茶業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1886年以后中國茶業的直線下落,在于國際紅茶市場競爭敗北的原因。而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對手是由于中國茶種及茶葉生產技術外傳引起的。清代咸同年間我國茶園和茶葉生產大發展的時候,也是英國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荷蘭在印尼大規模發展種茶的時期。

          由于白銀大量外流至中國,英國人為了掌握中國的種茶、制茶技術,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計劃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園,但沒有成功。公司遂派英國人羅伯特·福瓊去中國非法采集茶種、茶苗,偷偷學習種茶方法,并尋找茶工。為完成任務,福瓊多次到中國,學會了中國話,熟悉了民俗。1847年福瓊出版《三年中國漫游》介紹首次中國之行。1848年,福瓊在香港接受委派,前往中國設法偷取茶葉的種植技術,并設法將茶種偷運到印度。由于當時浙江、安徽等內地尚未對外開放,福瓊裝扮成中國人的模樣至武夷山、浙江淳安、安徽歙縣等地選擇茶種,因而被當代人稱之為“偷茶人”。福瓊歷經數年,往返數次,在經歷種茶失敗之后,福瓊多次招聘中國茶葉熟練技工到印度加爾各答。至此終于完全掌握了種茶和制茶的知識和技術,從此印度的茶葉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產量急劇躍升,世界的茶葉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印尼于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多次從中國攜茶種試種茶樹,并從中國聘茶工及運送制茶工具多種,試制茶葉成功;1847年,俄國也開始引進中國茶籽,多次試圖栽培茶樹, 1888年,俄人波波夫來華,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10名,同時購買了不少茶籽和茶苗。1897年,劉峻周又帶領12名技工攜帶家眷往俄國,指導茶樹種植,建立茶葉加工廠;19世紀70年代,斯里蘭卡借助于英國的資本和技術,大力發展紅茶;而肯尼亞則是1924年才開始種茶。

          茶種外傳早在唐代就已開始,但影響清代茶業衰落的直接原因還在于清代茶種和制茶技術的外傳。茶葉作為一種優良的飲料,造福于全世界這是必然的,或遲或早均在進行著。但從經濟角度,從貿易角度,輸出茶種與制茶技術的直接后果就是培養了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對手。

           

          (作者:周文棠)

           

           

           

           

          (三)、清代華茶出口衰退與反向文化宣傳有關

           

          “鴉片戰爭”前后英國從中國輸入茶葉的貿易活動中,深知每年有多達2000萬兩至3000萬兩白銀流入中國。因而在其殖民地印度、錫蘭試種茶葉,當印度、錫蘭產茶后,由于利益關系,英國對國際茶葉市場的有意識地操縱,扶植英國統治下的印度茶、錫蘭茶,貶低華茶,對華茶進行多方阻礙,《中國茶葉外銷史》載:“1890年后,受英國宣傳作用,美國人口密集的區域,對綠茶的嗜好,為紅茶所替代,茶葉貿易遂大變動,隨后輸入英國殖民地出產的紅茶,更助于宣傳廣告和游行運動,使中國綠茶銷路大受打擊,這種新茶(指印度紅茶)漸次普及?!保ㄕ躁惔吨袊枞~外銷史》第374頁)。

          歐洲、美國等地形成飲茶時尚,飲用的茶葉都是中國茶,一種時尚的形成,特別是茶葉帶有一定的嗜好,很難一下子改變,但通過文化宣傳可以加速這一習慣嗜好的改變,

          《中國茶葉外銷史》還載有日本爭奪中國綠茶市場的方法是攝制中國人不衛生制茶的電影,同時攝制日本機械衛生制茶的電影,到處放映。同時又宣傳中國綠茶缺少維他命丙和蛋白質。這些文化宣傳使消費者逐漸改變嗜飲中國茶的習慣。

           

          (作者:周文棠)

           

           

           

           

          (四)清代末期政府腐敗、苛捐雜稅繁多

           

          清中后期華茶大量銷往西方國家,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為減少貿易赤字,往中國輸入鴉片,被中國拒絕。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道光二十二年英國迫使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隨后實行了“五口通商”,

          從純茶業發展而言,“五口通商”促進了茶葉流通渠道,促進了茶葉的對外貿易,這從“鴉片戰爭”后,中國茶葉生產和出口呈現跳躍式發展至1886年中國茶出口達到歷史最高可以說明。正是由于表面上出口增長,未引起政府和業茶者對茶葉出口種類變化的重視,延誤了采取挽救措施的時機,直至1894年后紅茶出口銳減(見《中國茶業》第六章《近五十五年各種華茶出洋百分數》),人們才普遍意識至中國茶出現了危機,此時清政府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鴉片戰爭”徹底動搖了清王朝的根基,從此人們明白了清王朝外強中干的本質。咸豐元年(1851)又爆發太平天國革命,社會開始動蕩。1870年前后,英國和美國茶葉市場上印度茶,日本茶就已占強勢,華茶已經開始出現從增長至衰退的拐點,但由于銷往俄國的磚茶市場需求增長,才使華茶的出口得以維持了10多年的表象繁榮,直至1886年的出口最高峰,輸出茶葉1341萬噸。咸同以來,清政府在太平軍的打擊下,軍費開支龐大,財政匱乏等原因,企圖通過征收苛捐雜稅來解救危機,茶稅、厘金過重,業茶者受茶之累,不堪重負,茶葉外銷亦受此影響。外銷茶的價格過高,在國際市場上與廉價的印度、錫蘭茶競爭中逐漸失勢。在內憂外患情況下,清政府無力重視茶業興衰。

           

          (作者:周文棠)

           

           

           

           

           

          (五)、清代茶葉生產、加工方式落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發明紅茶加工用揉捻機,首開紅茶機械化制造。1874年印度人Edward Money發明茶葉干燥機。茶葉加工機械化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茶葉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機械化揉捻還可有效提高茶葉細胞的破碎率,有利于紅茶完全發酵。從而進一步提高紅茶品質。茶葉干燥機的應用,可實現茶葉品質的穩定。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價格低廉,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茶葉科學技術的領先研制和應用推廣是印度茶葉在國際茶葉市場競爭中獲勝的基本因素。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手工制茶效率低,制作時多用手工制作,揉捻不充分,細胞破碎率低,發酵不充分,故紅茶品質遜色于發酵程度完全的機器揉捻茶葉。其次茶葉干燥全憑熟練茶工的經驗,沒有溫度計使用,茶葉質量穩定性欠缺。其次人工制作效率低下,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因而華茶中的紅茶由于質量比較和價格比較因素,逐漸被擠出了國際茶葉市場。這是華茶被擠出國際市場的內在原因。

          而當時的中國人還沉浸于中國茶的自豪之中,認為洋夷不能產茶,如英國,荷蘭等地不宜種茶。固步自封,不求改進,品質不能持續提高。宣統《南??h志》載:茶葉從前為出口貨大宗,現在出口之數,歷年遞減。光緒十八年出口尚有六芳五千擔,至二十八年,出口不過二萬四千擔,蓋西人多向錫蘭、印度購茶,以其價廉也。前后僅距十年,銷數之銳減已如是,中國茶業之失敗,亦大略可觀矣。

           

          (作者:周文棠)

           

           

           

           

           

           

          結語:

          清代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社會時代,也是中國茶業從傳統向近現代轉變的重要環節,傳承明代茶業發展之后,清代茶業發展是在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影響下,經歷了興盛與衰落的過程。中國茶業清末突然衰落,銷路日益壅塞,茶價急劇下跌,茶園荒蕪,茶商破產,人們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之后,必然回到現實,從失落中尋找原因,最后確定奮起走改革和重整我國茶業之路。清末和民國之年,政府和民間的許多有識之士開始了投身實業、抵御外侮、挽救國家、解救民眾的改革發展之路。包括成立促進茶業發展組織,派人出國學習、考察,采用洋人栽種新法,推進機器制茶,組織參加國內外茶葉博覽會,開辦茶務講習班和傳播茶葉科技知識等方面。開始了近代的中國茶業復興運動。

          在當今國內茶業產量持續增加,內銷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大力開拓國際茶葉消費市場,將有效促進中國廣大茶區的茶業經濟發展,增加茶農收入。特別在中國加入WTO世貿組織的今天,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以清代茶業興衰歷史為鑒,研究如何有效擴大中國茶在世界茶葉市場的份額,顯的尤為迫切。

           

          (作者:周文棠)

           

           

           

          主要參考資料:

          1、  中國茶葉外銷史  陳椽

          2、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陳祖規、朱自振

          3、  外銷茶運輸路線考略陶德臣

          4、  清代的茶葉商路     張正明

           

           

          刊載澳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无码免费婬AV片在线观看

          <ol id="pzb5z"></ol>
          <video id="pzb5z"><var id="pzb5z"><big id="pzb5z"></big></var></video><address id="pzb5z"><var id="pzb5z"><delect id="pzb5z"></delect></var></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