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唐代“茶道”一詞已出現在相關文獻之中,說明茶道在中國是源遠流長的。在茶道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今天,修習茶道可滿足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已成為人們普遍的共識,而挖掘茶道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茶道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是茶文化人士的共同愿望,有助于人們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茶道。本文根據相關歷史文獻,結合茶道思想和人文精神對唐代茶道活動進行分析歸類,闡述了唐代茶藝類茶道、修行類茶道、風雅類茶道三大茶道類型的形成及對后世茶道產生的深刻影響。
修行類茶道需要飲茶環境清靜,講究獨自飲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韻。以飲茶作為益思、悟道、修行的途徑,隨著飲茶數量的增加,飲茶的感受從生理到心理再到心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風雅類茶道把飲茶的物質享受與飲茶活動中的文化藝術享受相結合,使飲茶活動成為具廣泛觀賞美和富含文化藝術氣息的修養身心活動;唐代茶藝類茶道流派窮究一切影響茶湯品質的因素,使茶湯品質發揮極致,以此體現人文精神與茶藝類茶道思想。
正文
歷經東晉至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淀,封建社會時期大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相對高度發展與社會繁榮,為中國古代茶道流派的形成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根據茶道活動特點及茶道思想分析唐代茶道流派,可分為以陸羽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以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以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
一、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流派的形成
以目前了解的關于“茶道”一詞的最早記載,見于唐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素瓷雪色飄沫香,何如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痹娙嗽陲嬘迷饺速浰偷呢呦韬?,激情滿懷,文思似泉涌井噴,在細膩地描繪茶的色香味形后,生動地抒發了飲茶過程中的身心感受?!叭嫛北愕玫懒?,而這個道是世人極難得到的。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以田園生活隱居,寄情于田園山水的超脫行為都甚為可笑,茶的三飲便得道,為何陶潛不知呢?誰人與我知音?誰能知飲茶可以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是了解的。
從上述內容理解,古代修行類茶道,是通過飲茶得道,而這個道可能是陶潛隱居修行之類的最終目的;或如僧侶苦心修行,破除紅塵煩惱、參禪修行的道;或如趙州和尚偈語“喫茶去!”的道等。
另外一種“得道”的解釋應該是得道成仙,據《抱樸子》載:“上士得道,成天官。中士得道,棲集昆侖。下士得道,長生世間”可見茶道一詞的產生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有不解之緣。
由此看來,該茶道類型是以飲茶品茗作為人的一種感悟方法,是從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靈的多層次感受。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沏茶、品茶過程中多種因素的累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如觀賞茶器、茶葉及沏茶的過程;嗅聞茶香;品味茶湯;品茗感受的過程是茶與心靈的諧和過程,使人返樸歸真。飲一碗茶湯,到達滌去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的境界;第二碗飲罷,清醒神思,仿佛忽然降下了清神思的飛雨。至此,量變已累積至臨界狀態,不喝第三碗茶,仍不能到達茶道的境界,飲罷三碗便得茶道。由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到達道的境界。由凡人的境界上升到達仙人般的境界。同理,沒有前面量的累積,是難以達到茶道境界的。
最相近的例子,就是盧仝茶詩,“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苯榻B了飲茶得道的環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泵鑼懥瞬铚钠焚|特征;一碗僅是解渴,“喉吻潤”,滿足了生理需求;飲二碗茶后“破孤悶”,把憤世嫉俗、深感壓抑煩悶的心情消解了,上升到了心理感受;“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北磉_了作者甘于清貧,追求知識與精神財富的志向,志俗塵境;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既有生理感受的汗水輕發,又有對不平現象郁結于心中的郁憤借助于飲茶發汗而盡皆散發,層層遞進,使心靈輕盈;五碗肌骨輕,肉身凡胎的肌肉與骨骼也由于飲茶而凈化,變得輕松、輕靈,已到量變累積至臨界狀態,為精神升華打好了基礎;六碗通仙靈,人的肉體與心靈通過飲茶得到徹底凈化,乘著清風達到仙人合一的靈境,到達了茶道的境界。
修行類茶道的代表性人物是皎然、盧仝、趙州和尚等,借助于飲茶使思想升華,超越人生,棲身物外,達到羽化成仙、或到達參禪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國古代茶道的主要類型之一。在眾多史料記載中均體現了這一關系。如盧仝飲六碗茶后,到達“通仙靈”的境界,“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輕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如壺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陶弘景《雜錄》:“苦荼,輕身換骨”;《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及四川蒙山甘露祖師吳理真在上清峰植茶七株,后人有“仙茶七株,不生不滅,服之四兩,即成地仙”之說;宋代范仲淹有:“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風飛”;明代羅廩《茶解》:“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焉好不能得其當”;明朱權《茶譜》:“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等等。
飲蒙山吳理真七株仙茶四兩,即成地仙;盧仝“六碗通仙靈”;皎然“三飲”便得道;趙州和尚賜僧徒三次“喫茶去!”。雖然數量不等,算法不一,比如碗有大小,茶種類有異等,但揭示的修行類茶道思想相同,把飲茶活動作為修行悟道的一條捷徑,借助于飲茶活動得到物我兩忘的心靈感受,達到仙人般精神境界。(作者:周文棠)
二、 陸羽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流派的形成
(1) 陸羽與《茶經》
唐代陸羽(公元733—804年)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親身實踐,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著作——《茶經》。使陸羽成為中國茶葉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茶藝類茶道家。
細觀《茶經》,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而近代茶葉科學研究者多研究茶樹品種、栽培、加工、貯藏、茶葉內在生化物質的變化等如何把茶生產好,而忽視了茶、茶具、水的選擇與沏泡等如何把茶飲用好。須知好茶還須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顯現和領略茶的魅力。
陸羽《茶經》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采摘、制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味,二沸時出一瓢水、環激湯心、量茶末投于湯心,俟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勻。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在由湯沃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為少量鹽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等。這些均體現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秘的執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2)根據茶湯品質命名茶類的茶道思想
《茶經》五之煮載:“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有此光輝而燦爛的一頁,由然而生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倡導“以人為本”,提倡人文精神的現代社會,至今仍然缺少依據茶湯品質類別而分別命名的產品。依據茶湯質量分類別將引導人們重視茶葉的炙焙、煎煮、沏泡、沖點、品飲技藝,為茶藝類茶道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3)陸羽《茶經》中的哲學意蘊與人文精神
陸羽《茶經》三之造中“伊公羹、陸氏茶”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內涵,揭示了中國文人雅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思想以及樸素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陸羽以“陸氏茶”喻作“伊公羹”,雖說藝茶似烹飪,還包含了以藝茶精研事物至理,融會貫通,金木水火土茶調配得法,可煎調出好茶湯。與治理國家人盡其材,物盡其用是一樣的道理。商時的伊公以烹飪美味羹湯而聞名于世,他以烹飪美味羹湯需調配各種配料,掌握恰當火候為例子闡述了治理國家也需運用各種人才,人盡其材,如正確處理金木水火土的關系般妥善處理協調各類人、各階層的關系才能治理好國家的道理。
對八卦與金木水火土的認識是古代中國哲學的精粹,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化萬物,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揭示了世界萬物乃至宇宙變化的至理。各事物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哲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只有認識、遵從自然規律,才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從藝茶小事中蘊含著人生哲理,研修茶道而達修身養性的境界由此可見。
《茶經》中有對煎茶用“鍑”的記述:“長其臍以守中也”,借藝茶之道,喻示人生之道:人以守中和為中庸之道,恰如因鍑的臍長守中茶湯之味才醇美,人守中庸則是道德之最為正當者。
煎茶活動中規范思想在《茶經》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強化與進一步的細化。如煎茶器具是二十四器,在何種情況下可省略某某茶器具,但在城邑之中、王候公卿之宅,若“二十四器”缺一便不能稱會品茶了;又如茶器形狀和材質的規范、飲茶活動過程的規范等等。
(4)鑒水體現人文精神
陸羽認為煎茶用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碧茝堄中略u水有二十等,劉伯芻評南零水第一、惠山泉第二、虎丘寺泉水第三等,此外尚有煮水程度“一沸、二沸、三沸”,“上流水”、“中流水”、“下流水”的分別、“江心水”與“江邊水”的區別等,歷代文人雅士多有窮究水、茶葉、茶器具以及一切影響茶湯品質因素的傳統。如《茶經》:“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認識到人們所研究的大都是表面的事物,因而對極細微事物的區別、極玄妙事物的把握能力,反映的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認知能力、掌握程度。
飲茶之道中的這些哲理思想與人文精神豐富了茶道思想內容。(作者:周文棠)
三、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流派的形成
這里不用雅士茶道或文人茶道的名稱,而用風雅類茶道是為了真實反映中國古代茶道的原貌,是為了區別陸羽煎茶活動或陸羽《茶經》給人們帶來的習慣思維,突出常伯熊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所記載的風雅類和表演型茶道集成者的地位及對后世茶道發展的積極作用。
從現有的古代關于茶道記載的第二個例子,就是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公元766年),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帔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飲兩杯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既座,教儺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陸羽游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
從上文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陸羽本人煎茶表演還沒有到達表演觀賞美的境界或層次,沒有人認同陸羽的表演。即使如陸羽般說茶功效,用陸羽《茶經》所述的二十四茶器煎茶,仍沒有被人認同。而常伯熊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常伯熊與陸羽的不同境遇,并不是因為哪一個人煎的茶好。常伯熊尚未煎好茶湯,左右觀眾便已是刮目相看;李季卿尚未喝陸羽的茶,在觀看陸羽煎茶表演過程中,就已產生對陸羽的鄙視心理。無論是常伯熊的或陸羽的茶湯,色香味形如何?飲茶感受如何?封文均未記載??梢娨苑庋?、常伯熊為代表的風雅類茶道流派中人對于解渴、品味、藥用或健身目的的飲茶活動并不稱為茶道,通過選水、置具、置茶、候湯等方法沏泡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湯也不稱茶道,而是通過品飲茶的形式、內容與過程,給予人的風雅文化享受才是茶道。
常伯熊能成為茶道大家,是在陸羽《茶經》基礎上,在從事煎茶活動過程中,對各方面都廣為潤色,使煎茶活動富含藝術情趣和文化品味,富于觀賞性和藝術美感,這就是封演所述的茶道。雖然封演未細述“廣為潤色”的詳情,但仍能使今人有據可查,有理可推而斷之,潤色使之美,潤色使之具觀賞性。
廣為潤色還包括飲茶的環境布置、服飾、茶具組合藝術、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整個空間中的所有感覺意境。如行為舉止文雅、彬彬有禮,談吐儒雅、語調沉穩、停頓起伏富于節奏、吐字清晰、音質優美等所具有的獨特語言感染力。在“區分指點”上所透露出的優雅大氣、肢體語言的諧和與恰如其分等方面,是常伯熊得到了觀眾的認同,而使觀眾刮目相看。
唐代風雅類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如封氏簡要談到表演者穿黃帔衫,戴烏紗帽,以都統籠貯二十四茶器,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煎茶品飲。這些景象與如今中國各地眾多的茶藝表演極其相似,只不過常伯熊的表演沒有提及音樂伴奏而已。
在皎然詩中“茶道”二字仿佛尚未成為固有名詞,還是“飲茶能得道”的合成,茶道的目的是借助于飲茶得道。而在《封氏聞見記》中,明確了風雅茶道是一種具廣泛觀賞美與文化藝術性的飲茶活動名稱,這是茶道思想發展中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常伯熊的重要貢獻在于把飲茶活動提升為富含文化韻味的茶道藝術,把單純飲茶的物質享受提升為富于觀賞性的文化藝術創造活動,以至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把品茶審美的過程作為修養涵育的過程,開創了借助于飲茶活動提供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表演型茶道,使茶道大行。杜育作為風雅茶道的開拓者,常伯熊作為風雅類和表演型茶道的集大成者,必將受到愈來愈多的茶文化人士關注。(作者:周文棠)
四、唐代三種茶道類型的特點
唐代修行類茶道的特點:飲茶環境清靜,講究獨自飲茶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韻。以飲茶作為益思,修禪修行的途徑。隨著飲茶數量的增加,飲茶的感受從生理到心理再到心靈,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唐代風雅類茶道的特點:把飲茶的物質享受與飲茶活動中的文化藝術享受相結合,使飲茶活動成為具廣泛觀賞美,富含文化藝術氣息的飲茶活動。
唐代茶藝類茶道的特點:探究一切影響茶湯品質的因素,使茶湯品質發揮極致,以此體現人文精神。
在中國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綜合影響下,在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條件下,形成了茶道文化中的三大類型:以茶藝映照人文素養,體現人對世界事物至理玄妙的理解與洞察把握能力,形成了以陸羽、劉伯芻、張又新為代表的茶藝類茶道流派;以退隱的、不得志的文人雅士及具出世思想的僧侶、修道者為主流的一部分形成了修行類茶道流派,如釋皎然、盧仝、趙州從諗禪師等;而以入世的文人雅士、王公朝士、士大夫為主者形成了風雅類茶道流派,如常伯熊、李季卿、封演等。而大眾化的,注重飲茶物質享受的,形成了茶藝愛好者群體,如封氏記載的以都統籠貯二十四茶器的遠近傾慕者、好事者。該三大茶道類型和茶藝愛好者群體的形成對后世茶道、茶藝的發展與演變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作者:周文棠)
On Three Major Schools of Tea Ceremony in the Tang Dynasty of China
By Zhou Wentang
China Tea Museum,Hangzhou, Zhejiang, 310003, P.R.CHINA
Abstract
The long history of tea ceremony in China may well be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the term “tea ceremony” has appeared in related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Nowadays,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ea ceremony for the common acknowledgement that practicing tea ceremony may satisfy their cultural and spiritual needs. People from the tea circle believ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ea ceremony would help the average people to better appreciate and master the tea ceremony. Based on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tries to categorize tea ceremony activities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s and humanistic views hidden behind the tea ceremonies, and discusses the three major schools of tea ceremonies in the Tang Dynasty, namely, the technical school, the self-cultivation school and the aesthetic school, and their profound influence on tea ceremonies of later times.
The self-cultivation school required a quite environment for tea drinking in the pursuit of a refreshing mind and grasp of tea essence. Drinking tea was considered a way to freshen oneself, to obtain insightful understandings and to promote moral cultivation. As one drank more and more, his feeling from the activity accumulated and evolved from a physical sphere to a mental one and finally to the soul, which was a process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e aesthetic school, however, combined the material pleasure of drinking tea with the artistic enjoyment accompanied by such activity, making it a moral and physical cultivation full of aesthetic pleasure. The technical school of tea ceremony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d researches on all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the quality of brewed tea, for the only purpose of perfect tea.
作者簡介:
周文棠,別名公劉子
咨詢電話:0571—88210971 0571—88210937
培訓電話:0571—88210971
電子郵箱:zwt829@126.com 郵政編碼:310012
公司地址:杭州市文三路259號昌地火炬大廈三號樓502公劉子茶道
建設銀行杭州高新支行
銀行卡號:33050161672700001248
單位全稱:杭州市西湖區公劉子茶道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