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壺泡飲茶法
明代飲茶方式主要開始流行清飲,即“撮泡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點茶飲法。明太祖洪武年間開始廢除茶團,改用散條形茶為貢茶,飲茶的方式也產生重大變化,步驟簡化,更省時間,在文震亨的《長物志》記載:“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
在張源的《茶錄》講到明代的壺泡法,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蕩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勝則色清氣寡。兩壺后,又用冷水蕩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罐熟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稍俟茶水沖用,然后分釃布飲。釃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遲則妙馥先消。
壺泡法的主要步驟,溫壺、投茶、注湯、洗盞、釃茶、品茶等。溫壺后的投茶,要根據壺的大小來確定投茶量,不宜過多或過少,多了泡出的茶滋味就會苦澀,少了則茶味淡薄。而且投茶也有一定的順序,“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主要是根據不同的季節對水溫的影響?,F代的投茶的選擇一般來說是發酵類的茶采用下投法,嫩度高的綠茶選用中投法,觀賞類的綠茶則可選用上投法。茶壺連續泡了兩次后就要用冷水洗滌,讓壺涼潔繼續泡茶。而且茶壺的釃湯不能過早,不然茶湯味道出不來。如何泡好一壺好茶重要的是凝神靜氣然后掌握好水溫與沖泡時間。